疫情下的底线思维和极限策略

2020年5月21日   点击人次: 611   

疫情下的底线思维和极限策略


2020年我国有多少大学生存在就业需求?


_

先说海外留学部分,2019年3月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66.2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的留学群体总数为153.39万人。加上2019年71万出国留学人员,如今在海外处于学习阶段的留学群体总数不会少于200万,其中80%也即160万左右为本硕博阶段大学生。受到全球疫情影响,他们中的相当大比重将会回国就业发展。另有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这意味着,2020年,我国将有1000万左右的大学生群体存在就业需求。

2020年大学生的就业缺口有多大?


_

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820万,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5%,其中近两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届本科。据此分析,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750万。2019年,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80%,2020年,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落实率还将进一步较大幅度回落,常规情况下,国内将会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余量,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何况,还会有社会层面诸多有工作经验的再就业群体,也会对高校毕业生形成正面挤压。

我国政府会采取哪些大学生就业政策 ?


_

政府能够动用的就业资源,会通过国家公共领域和市场领域双管齐下。政府公共领域,概括来说就是政学商军农,比如政府和事业机构扩编、学校扩大读书深造名额、国企扩编扩招、军队扩招、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去边疆等;市场领域主要是奖励企业对大学生用工、鼓励大学生自雇创业等。相信这些措施会释放出很多弹性就业空间,不过,市场机制对就业的吸收更为长久,目前的很多措施有待落实。

大学生就业因果观和“天时、地利、人和”论


_

大学生的职业择业,其实存在时序上的因果关系。几年前,一个高中毕业生选择了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读书期间选择了何种方式度过自己的时光,最终都会反映在毕业之时找工作是主动还是被动。换另外一句子,疫情期间你每天怎样度过每一天,也预示了今后你如何度过今后的职场日子。职场因果观要有,就是每个人要把握好当下的时光,把握自己的人生主动权。


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同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2020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外部环境大不利。“地利”,说的是大学生所就读的城市和区域在哪里,如果位于北上广深及沿海城市,或者处于大都市圈内部,那么就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求职便利。“人和”,就要看大学生是否拥有家族亲友、学校师门等既有人脉网络,是否在校园阶段就已初步建立自己伙伴群体及社会关系,是否拥有乐观亲和、容易与人相处的性格。这些因素将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择业有利与否的一个分析维度。

大学生择业的“前锋、中锋、后卫”论


_

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取决于专业所长、兴趣所向以及性格特质等因素,我把其比作球场上的三个角色。


“前锋型”,拥有很强好奇心和探险欲,喜欢创新,不安于现状,这类年轻人适合走向市场,适合选择拥有一定不确定性风险同时伴有高回报、高成长的职业领域,比如市场销售、业务拓展、社团组织等,这也包括了未来一定的自主创业性领域。


“中锋型”,依托自身的专业所长,职业选择领域既有一定明确的行业边界,也有一定行业性进入门槛,侧重于技术型、专业性人才职业路线。该群体职业方向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会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所的主流路径。


“后卫型”,有耐心和协作力、安于平静,对职业安全性、稳定性有较大需求,适合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性服务机构。

大学生就业的底线思维


_

底线思维,就是如果一旦面临待业局面,自己的专业价值和能力将会被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将从零的起点上重新设计,一些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彻底放弃自己多年专业。


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的几年学习,其实很难说得上有所专业和专长,他们在校期间并未完成对于未来足够的知识能力储备。专业和职业不匹配其实也是一种常态,往届的高校毕业生中,很多人在走向社会之后,都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职业领域转换。


底线思维,就是激发自己本能性的谋生技能,有些大学生将会进入劳动力市场;有些大学生重新选择了农业、手工业、街头小商业、家政等更为古老传统的行业。不过,这未必就没有灿烂未来,正如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由最初的眼镜肉店,发展成长为了当今年销量超过10亿的国内土猪肉第一品牌。

大学生就业的极限策略


_

极限策略,就是如何绝地求生,就是在尚未离开高校、尚未面临失业窘境的时候,能够模拟到没有工作的前景,并给自己做出战略的储备性方案,这一备选方案将以个体的生存发展为要务,具有随时可以启动的保障性和机动性。


极限策略的制定有五大原则,一是回归故土,回归到父母身边和亲友聚集的乡土社会,充分利用上辈和亲族的资源积累,减少就业困难时期的生存成本,这将是很多年轻人最为自然的选择;二是子承父业,建立最高效的新师徒关系,有地把地种好,有厂把厂搞活,有店的把店搞火,依托上一辈的优势领域,进一步传承发扬;三是拜师学艺,在亲友团及视野所及、信息所达的领域,向那些有功夫、有手艺、有平台的技艺者、贤达者拜师,重新学习某种实用的社会技能,以期安身立命;四是征召远战策略,通过内地或边远地区的大学生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发挥学业专长,锻炼一线工作能力,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五是降维出击思维,大学生要锻炼好身体,增加体能,做有知识、有头脑、有创新的农民、工人、城市新服务业人员等,他们不仅要成为新职业的内行者变,而且还要争取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总之,疫情突发改变了我们的正常生活,然而毕竟是“时疫”,总有终结一天。当前尽管仍然处于半封闭期,但信息是流动的,知识和思想也是流动的,从来没有封闭个体获取的通道。我给大学生朋友的总结建议是,今天的因是明天的过果,你所有的努力和战略性职业储备从来不会白费。斗室中拳可打卧牛之地,居家时不做井底之蛙。身在逆境中,亦有可作为的空间。


孙子兵法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现在特殊的疫情封闭期间,年轻人要做一个枕戈待旦、秣马厉兵的善藏者,为的是某一天的利剑出鞘,驰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