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在求职中小心这些“坑”,避免上当受骗

2021年1月28日   点击人次: 499   


最近,又出现了培训贷、套路贷问题:对虚假承诺培训后便可入职的骗子公司,要高度警惕,提醒学生、保护学生。还有假实习问题:由中介公司虚构的假项目、假机构,打着“花线就能实习““免面试包过”旗号招徕大学生。要教育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培养真才实学。

  小编收集整理了部分典型案例,请辅导员和毕业生警惕。 

 一、就业骗局——培训贷与假实习

(一)、什么是培训贷

 近几年, 校园贷负面新闻不断, 随着大学生校园借贷乱象的曝光, 校园不良借贷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的关注, 目前校园贷已经进入监管和整改阶段。“校园贷”之后, “培训贷”来袭, 需要大学生提高警惕, 擦亮眼睛。培训贷与校园贷有一定相似性, 主要针对大学生, 以贷款的形式骗取钱财。“校园贷”主要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入手, “培训贷”则是关注大学生都要面临的找工作问题, 对象心理需求的迫切性不同, 而且, “培训贷”远比“校园贷”存在更多的陷阱、套路。

“培训贷”原为向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金融服务, 帮助求学者解决资金压力, 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往往, 在培训开始前, 求学者向提供教育分期和培训贷的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在培训期间, 资金不用一次付清, 之后分期付清。逐渐, “培训贷”成为了不法分子的诱饵, 被人诟病, 招聘公司、培训机构大多借助招聘网站平台以招聘的形式对应聘求职者进行有偿高额培训, 诱导、甚至要求大学生贷款培训。

(二)、什么是假实习

近日,有媒体揭露“付费实习”市场乱象:围绕大学生想去“大厂”(指大型互联网企业)、大机构实习的需求,一些中介编织出有偿实习暗网。声称付费数万元后,便可“全部免面试,包过”者有之;远程“打杂”,虚耗时间,与公司和实习导师的联系极为微弱者有之;构建假导师、假项目、假机构等彻头彻尾“假实习”者有之。其中有一些是涉嫌诈骗的“假实习”,有的机构甚至会带学生做假项目,从对接的导师到项目内容都是机构自己一手操办的。以为自己被成功内推的大学生,其实根本拿不到实习证明。而另一些机构则是通过打通关系,撬动名企员工的内推特权,走捷径帮客户“拿下”真实习。

二、培训贷的套路和案例

(一)、培训贷常见的套路

套路一:打着公益讲座的旗号

      就已经发生的案例来看, “培训贷”已经潜入了高校。在就业指导讲座上, 不明真相的大学生了解到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及就业培训, 便签署了一系列的培训协议、贷款合同。

      在毕业季期间, 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内心多少有些焦躁迷茫, 高校的就业讲座、宣讲会比比皆是, 免费的、公益的高校讲座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大学校园内, 特别是社团活动, 不乏一些公司的赞助和流动的商贩摊位, 不法分子就有了可乘之机, 以校内公益讲座的名义, 吸引学生参加免费的职业测试, 套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 这类讲座一般来说“传授”就业、找工作的技巧, 鼓吹大学生参加所谓的就业培训。

套路二:求职变身贷款培训

      一些机构打着面试的名义, 骗取大学生贷款, 使得大学生上当受骗。无良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公司会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所谓的虚假的“招聘信息”等等, 其实只是以此为幌子吸引求职者和求职大学生, 邀请求职者到公司进行“面试”, 面试后, 骗贷公司一般会告知面试者通过了面试, 但是需要进行岗前培训, 学习专业技术, 学成后通过考核入职。诱导甚至要求求职者进行贷款培训。培训课程一般费用高昂, 假如逾期还款后, 就会变成利滚利的高利贷。

套路三:高薪就业的诱惑

      学历不高, 专业水平不足, 没关系, 带薪培训, 本科学历包你找到高薪工作。如此等等, 这样的宣传吸引了一大批急于找工作, 追求高薪的大学生。骗贷公司为求职者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前景, 五险一金, 月薪高到数千元甚至上万。结果交钱参加完培训后, 公司对高新就业只字不提, 而求职者却莫名其妙被贷款, 欠了数万元的债务。这些骗贷公司主要针对一些求职者想要高薪的心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历, 被高薪就业的前景诱惑, 头脑发热, 在不明所以时签订合同, 泄露重要的身份信息。

套路四:高额违约金

      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要关注自己签订的协议和合同的内容。不少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或者粗心大意或者不留余地, 忽视违约金的设置。大学生在签订协议时遇到高额违约金, 需要高度关注, 提高警惕。在“培训贷”的骗局中, 不法分子往往在协议中隐藏设置高额违约金, 这种极其不平等的设置背后是骗子的“良苦用心”, 高额违约金让求职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提前终止合约, 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面临高额的违约金。另一方面, 求职者会在“培训贷”的泥潭越陷越深, 走不出“培训贷”的魔爪。

套路五:心理战术

      在“培训贷”的骗局中, 不法分子摇身变为“导师”、“专家”, 站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高点, 对大学生求职者进行心理的打压和思想的灌输。大学生求职心切, 又缺乏判断能力。一方面, 不发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迫切心理, 打击求职大学生的自信心, 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对所谓的“导师”、“面试老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感、崇拜感。另一方面, 强调就业形势严峻, 学习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理财的迫切性。在这样双重的挤压和灌输下, 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对自身快速提高能力、获得高薪的渴求, 很快地, 大学生丧失了理性的思考, 任由不法分子牵着鼻子走, 在不法分子的迫切诱导下签署合同, 暴露重要的个人信息, 背负沉重的贷款。


(二)、案例及分析(IT行业)

近两年来,IT培训业因为培训贷引发的负面事件频发。

追溯培训贷的由来,一方面为了降低培训机构的招生门槛、扩大生源,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学员解决学费难题。可以说,培训贷推出的初衷是好的。

一门IT培训课程,学费动辄一万多两万,而IT培训机构的目标客群以在校大学生和职场新人为主,他们的支付能力有限。为了降低IT培训课程的准入门槛,自2006年达内尝试用“先就业后分期付款“的模式来解决学员学费支付难题开始,培训贷逐渐发展成为众多IT培训机构的标配之一。

这一模式曾经帮助过不少培训机构和学员。

2011年,开始创业之路的景平瞄准了IT培训领域。然而,首次招生,他只招到了5名学员。

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学员们只能在入学时缴纳一小部分学费,工作后再分期支付余下的学费。为了维持运作,景平和几个老师接受了学员们的支付方式,但首期缴纳的学费还不够支付公司的房租,老师们只能在课余时间接外包项目补贴支出。

4个月后,老师们手把手教出的第一批学员就业了,月薪资均在1W元以上。有了这5名“活广告”,景平的公司又招到了近20名学员,交费形式依然是分期付款。

然而,在这样的模式下,学员所支付的费用,加上老师不分日夜做外包项目的收入,依然填补不了资金亏空。

转机出现在2012年下半年,经过一番努力,景平的公司打通了高校渠道,解决了招生的难题,并和网贷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让网贷机构为学生提供学费贷款。就这样,景平的公司活了下来,在两年后营业收入突破千万。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学费贷款不仅解决了培训机构的资金难题,那些通过贷款交纳学费、学成后实现高薪就业的学员们,也未尝不是受益者。

变味后,成骗局

在全民逐利的时代,任何东西只要有利可图,就有可能慢慢变味,培训贷也一样。

培训机构要运营下去,首先就得面临生源和资金两大问题,当培训机构发现通过培训贷可以把这两个问题都简单化的时候,培训贷就开始向不好的发向发展了。

如果学员本身就打算接受培训,并在知晓一切相关情况,比如机构资质、就业前景、贷款本息等的前提下,愿意采用贷款这种形式,那当然OK。

但是,一些无良培训机构通过种种套路,诱导学员在不完全知情或者没想明白的情况下,仓促同意接受培训并签下贷款合同,这就导致了很多负面事件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导致学员们陷入培训贷骗局的主要套路,大多数是通过招转培的手法来铺路。

招转培骗你入坑,培训贷强加于身

现在,一些IT培训机构会在招聘平台上发布“职位多、门槛低、待遇好“的招聘信息,吸引大量求职者到公司面试。

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通过比较难的面试题来让求职者感到自己能力不足,然后反复通过”就业难,掌握一门技术很重要“、”培训后包就业“等说辞对求职者进行洗脑,诱导求职者参加培训,并步步紧逼,使得求职者在没有太多时间思考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签署了培训合同和贷款合同。这些套路在侃叔之前的文章《“招转培”太猖狂,如何破解?》中提到过。

贷款一般都是二十几期,利率普遍1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20%,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或者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往往,以骗贷为目的的培训机构,课程内容敷衍了事,如果求职者中途不想参加培训了,不仅会被要求偿还所有贷款,有的还需要赔付一定的违约金。(转载自大家侃培训,需授权)

三、假实习的套路分析

这一暗网背后,映射出了部分大学生真实的实习需求。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大学生希望通过名企实习经历点亮简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由于缺乏社会人脉资源和过硬的学历、专业背景等原因,许多人的“大厂情结”难以实现。简历投出之后,往往是石沉大海。一些中介正是抓住了这一现实痛点,进一步贩卖和传播求职焦虑,然后用“花钱就能实习”“帮你实现背景提升”的承诺招徕客户、谋取利益。

  然而,这一灰色产业链潜藏着极大的风险。对学生而言,动辄数万元的高昂费用有时并不能买来安心,若是陷入了中介机构精心布置好的假实习骗局,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便侥幸获得了真实习,许多也都是远程“打杂”,虚耗时间,与公司和实习导师的联系极为微弱。

  实习本是为了感受真实的企业氛围和行业发展状况,与前辈学习职业技能,展开深度交流。付费远程实习中若即若离的关系,往往不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有益收获。在后续的求职面试中,面试官往往更关注应聘者对实习项目的理解度和参与度。有时只需要几个具体的问题,便可轻松戳破“水实习”的光鲜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重金打造的“美颜”简历反而可能成为求职“负资产”。

四、针对培训贷套路的应对方法

1、建议大学生通过人才市场或定期举办的专场招聘会等正规渠道求职

 2、 毫无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报名参加培训课程需要量力而行, 对于高额的培训课程要谨慎报名。如果培训课程真的是自己需要的, 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可以与家长沟通, 考虑一次性付清, 尽量不要贷款。

3、只有经过工作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高薪工作的青睐, 这是与自身能力成正比的, 通过几次敷衍了事的培训是无法实现的。大学生求职者应该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 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想要高薪职业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高薪并非通过那么几次简单的培训就能实现的, 只有经过工作经验的积累是最为重要的。

4、在签订合同时, 求职者一定要斟酌合同的内容, 确实保障好自身权益, 不要被培训机构的人员诱导,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加强保密意识。对于已经申请贷款而中路退出课程的学生, 却被贷款机构要求赔付高额违约金, 或者是偿还贷款, 应该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五、假实习背后的问题

“假实习”市场乱象愈演愈烈,危害了消费者权益,影响了企业选人用人秩序,扰乱了市场法则,腐蚀了职场生态,带坏了社会风气,亟须整治和规范。

“假实习”乱象毫无疑问首先是法律问题。公司员工以个人名义利用信息左右实习人选而牟利,涉嫌不当利用公司利益牟取私利、账外款项不合法,甚至受贿。中介公司宣传实习包过,炮制假机构、假导师、假实习则涉嫌虚假宣传和欺骗欺诈。学生无疑是这些违法活动的受害者。要扭转局面,首先要加强基于法律的市场监管,采取有力的手段遏制这些违法犯罪行为。

“假实习”乱象其次是教育问题。目前高校的就业教育,有没有根据这些新情况,补上教育这一课,让学生拥有更加正确的就业观、更加敏锐的风险意识、更加坚定的维权意识?有没有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付费实习”的局限、风险和边界?如果教育和预防走在前面,就能防止许多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假实习”乱象当然也体现了背后的道德问题。当实习异化成一种纯粹的装点门面,当追求机会开始依靠金钱多寡,当新兴的市场需求马上成为虚假、诈骗、利益输送等重灾区,很难说这里面道德的约束力没有出现问题。还好社会尚有公论,法律仍有底线,这一乱象应当为当前道德问题敲响警钟。

六、总结

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环境不容乐观, 各种陷阱无处不在, 改善就业环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 大学生们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保护意识, 仰望星空固然重要, 先立足现实, 脚踏实地, 摆正心态, 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就业创业发展协会

                                                        2021年1月24日

以上参考材料来源:

由“大家侃培训”原创

桐乡生活网综合自:江苏警方、网络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文法系

中泽担保 来源:简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