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

2023年10月18日   点击人次: 72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导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严峻的事实是:高年级学生就业焦虑,低年级学生学习迷惘。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就业指导,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



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利因素

1.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1999年开始,高等学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激增,社会就业压力和大学毕业生不完全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大学生、学生家长、高等学校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左右,下岗登记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按照我国经济增长8%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不过700~800万。这些数字显示,劳动力无限供给与就业岗位有限增加的矛盾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就会失衡,导致"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

2.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人才需求明显下降。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如今我国人才存量迅速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3.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不少高等学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最终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据调查,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和创新精神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



职业指导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学界对职业指导的基本看法是:“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①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它四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指导的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多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主体;第二,职业指导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交流、咨询指导、教育和就业帮助等多种方式,达到人职匹配,使社会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益,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和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不仅仅以就业为目的;第三,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而且强调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



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职业指导能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指导活动,使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和环境,从而明智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它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大学生在毕业时很少有过职业方面的体验,对社会及职业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在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上有什么职业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对社会有一个真实、客观的认识。

2.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有些是可以实现的,有些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他们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职业指导能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方向,并努力为之准备和奋斗。

3.职业指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职业备。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职业指导通过向学生讲解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对人的品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主动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等,进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做好职业准备。

4.职业指导能让大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面对,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指导通过心理测试、特性分析等手段,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培养择业的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5.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职业指导能向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就业服务,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目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职业指导观念陈旧,难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要求。受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包分配的观念影响,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一是认为职业指导只是毕业生的事,只需要对毕业生做指导就可以了,对非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需求基本上不予考虑;二是认为职业指导不需要什么理论做支撑,只是经验、方法的介绍,从业人员只要掌握政策、熟悉工作程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可以了;三是对职业指导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有了职业指导,学校的就业率就能在短期内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

2.职业指导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是非专业人员,他们或者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或者是学校行政干部,专业人员寥寥无几。

3.职业指导的方法落后,缺少针对性。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方法大多停留在讲座和选修课的层次上,很多学校并没有把职业指导列入必修课的教学,使用的职业指导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实际工作中,对就业中的共性问题如就业政策、形势等介绍得比较多,对就业中的个性问题如学生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讲授得比较少,更缺少对学生职业体验的教育,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局限在校园里。

4.职业指导的社会化程度低。随着新知识的不断产生,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必须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把握职业需求的市场脉搏。但是,一些高校目前主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较少,基本上满足于纸上谈兵,所使用的职业指导教材缺乏对社会主要行业的关注和介绍,形成了学校职业指导和社会需求不相衔接的尴尬局面。

5.职业指导缺乏长效机制。大多数高校都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谈职业指导,这样有些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比如,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等问题就需要职业指导提前介入,但很多学校还没有较好地做到。

6.职业指导的力度不够。一些学校确实在开展职业指导,也开设了一些职业指导课,但都是雨过地皮湿,蜻蜒点水,好像是在做,但明显“药力”不足。比如,面试技巧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基本上只是告诉了学生有哪些技巧,缺少相应情境的反复训练,因而效果不佳。



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策略

如何才能正确而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理性地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职业不仅仅是谋生手段,其实也是个人实现梦想,完善自我,发挥才智的平台。正如本·富兰克林所言:“一个人,拥有一份工作就拥有了一定的资产。但只有那些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的人,才能赢得财富和荣誉。"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选择的长远眼光,同时往往又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认识不清。因此,人才市场上数量巨大的拒签率和违约率也就不足为奇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注意分析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缺乏自信心,在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时常常会手忙脚乱。有些学生对自我估计过高,造成对就业期望值过大,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有些学生则优柔寡断,缺乏主见,导致徘徊于诸多目标之间,难以决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指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就业心态。

3.加强社会实践工作,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大学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说到底,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检验的。大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学习成绩,而且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宝洁公司曾在北大启动了一项针对大三学生的招聘实习计划,如果其表现优异,将在毕业时正式聘用。联合利华也启动了夏令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邀请他们在暑期到企业参观实习,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观念,若双方同意,毕业时将可签约。这样既有利于大三学生提前了解就业的情况,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同时还有利于企业聘用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4.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现在很多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或在双选会即将来临前草草开办一些讲座,或缺乏科学严谨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服务。一般来说,完整的职业规划应包括目标确立、环境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策略以及反馈和再评估五个步骤。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展相关教育,指导他们自主制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并最终转换为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然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根据每个人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科学制定个人发展的计划。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就业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高等学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加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既避免将职业指导简单理解成只是帮学生找工作,又避免将职业指导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要使身处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清醒而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更好的就业。

来源:公务员之家